主持人: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走进专家会客厅,我是主持人丽华。“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丰富的杂粮品种资源,成就了山西“小杂粮王国”的美誉。我们的小杂粮凭借着丰富的粗粮纤维,地道的美味,得到了大家的重视和厚爱。今天我们请到了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贺晔老师。贺老师,您好!
嘉宾:主持人好!
主持人:贺老师,我们山西省有没有关于小杂粮的一些《条例》呢?
嘉宾:我们《山西省小杂粮保护促进条例》于2022年10月在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正式通过。这是我国第一部小杂粮《条例》,而且据我所知《条例》在全国是首创,作为一个杂粮大省,出台这个《条例》对我们今后杂粮产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主持人:这个《条例》是全国第一部小杂粮《条例》,让我们深感意义重大,那起草《条例》的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嘉宾:大家都知道,山西作为‘小杂粮王国’,备受各级领导重视,特别是习总书记在2017年6月视察山西时曾经指出:“山西是著名的‘小杂粮王国’,要立足优势,扬长避短。”;2020年5月习总书记再次视察山西时强调:“山西山多地少、地貌多元、气候多样,这种独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
总书记的讲话,为山西特优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今后抓好杂粮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省委省政府这几年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包括:《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建设规划》(晋政办发〔2018〕28号)、《关于加快杂粮全产业链开发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19〕29号)、《关于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21〕2号)、《山西省“土豆革命”行动方案》(晋政办发〔2021〕98号)。这些文件的出台,都是为了促进我们山西杂粮产业的发展。虽然我们有这么多政策的支持,但是从立法的角度和机制上面来说,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特别是刚才主持人讲了虽然山西作为杂粮王国,我们的种类在全国是最多的,面积占全国的1/10。
而且谷子、高粱、糜黍在全国的地位,无论从产量面积,还是产业化开发都是有一定的优势的。但我们杂粮产业仍然存在种质不优、适度规模经营不充分、品牌建设滞后等等一系列问题。制定《条例》,对于我省今后打好山西杂粮特色优势牌,推进小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非常必要。
主持人:是的,作为全国第一部小杂粮《条例》,这个起草的过程是不是非常的复杂?
嘉宾:《山西省小杂粮保护促进条例》起草工作从2018年8月正式启动,启动以后我们省人大立法委员会,包括我们厅里经过了一系列调研摸底,首先我们抽调了专人,特别是我们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专班来起草。从2021年起主要进入到写作层面,基层调研,形成《条例》的初稿。到2022年3月初基本上形成了送审稿,报送了司法厅,再经司法厅通过各个部门、行业,广泛征求社会意见,于2022年5月11日省政府第14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条例》的草案,7月22日《条例》正式通过,决定自2022年10月1日起开始执行。
主持人:那我们经历了这么严谨的起草过程,《条例》的主要内容涉及哪些方面呢?
嘉宾:《条例》主要涉及有34条。我归纳了一下,大概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规定小杂粮范围和产业发展原则。小杂粮的定义,每个省都不一样,包括我们省里在一些学术论文里,公文写作的分类上也存在这样和那样的,特别是一些地域上也存在这样和那样的区别。所以我们为了更加的规范,在这次《条例》的编写过程中,广泛听取了各级的意见,特别是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明确指出了我们的小杂粮是指:除玉米、小麦、水稻外,生育期短、地域性强、种植方法独特的粮食作物,也就是我们省除了玉米、小麦、水稻以外,所有的粮食作物统称为小杂粮。而且我们规范杂粮产业的发展,一定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品牌引领、融合发展。
(二)规定杂粮发展规划。因为大家都知道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期间,我们省都有农业规划,在规划里杂粮作为一个特色产业占的比重是非常大,在这次《条例》里规定了由省农业农村厅制定小杂粮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一些杂粮重点市县,也应该制定本区域杂粮规划,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些酿造集群,还有其他功能食品集群,一定要遵循当地的发展规划,要与省里规划有效的进行衔接,达到统一规范、合理有效。
(三)杂粮《条例》的出台为整个小杂粮产业全产业链的开发有了一个很好的指导意义。比较明显的是在种业方面,首先规定了小杂粮种子资源的保护,包括发挥了救灾备荒的作用,相关储备工作明确了责任分工。种植加工方面,一是坚持小杂粮有机旱作生产和绿色循环发展;二是制定小杂粮种植生产、加工标准,明确生产规范,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三是鼓励小杂粮规模化种植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四是鼓励建立质量追溯体系,研发小杂粮新产品、加工新工艺。品牌建设方面,建立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制度;支持和鼓励小杂粮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产地市场建设;省政府加强小杂粮出口平台建设,打造全国小杂粮出口交易中心、产品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四)规定小杂粮产业发展的扶持措施。规定对小杂粮有关产业从财政、金融、保险、人才、技术、农机、用水用电等方面予以优惠保障。从这四个方面来说,《条例》对小杂粮全产业链开发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特别是一些扶持政策,未来对整个杂粮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保护作用。
主持人:贺老师,《山西省小杂粮保护促进条例》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哪里?
嘉宾:《条例》总共有34条,它是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来促进和保护,所以针对刚才我们介绍的几个内容,我感觉杂粮《条例》有这么几个特点:我们整个小杂粮《条例》不管是起草的过程,还是在后续讨论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条例》都是聚焦了我们省里小杂粮产业发展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发展建议。
(一)解决了小杂粮作物种类不明确的问题,这么多年来不管是从出版的新闻刊物、杂志上都可以看到,特别是一些普通老百姓对小杂粮的概念比较模糊,这次《条例》将山西小杂粮分为三大类,并对作物进行了列举,对我们未来在杂粮产业、产品定性方面给大家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使我们的杂粮的范围更加的清晰和明确,也为今后杂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清晰的发展思路。
(二)解决了顶层设计的问题。明确了政府和部门职责,特别是明确了杂粮主产的市、县,要将小杂粮产业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规划和计划当中,同时明确了各级政府对杂粮产业发展的规划,包括省里的规划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自己发展的规划,而且必须要组织实施。
(三)《条例》从生产、加工、销售都规定了发展的重点。特别是在种子资源保护方面,从种子资源的普查、保护入手,在育种的研发、良繁机制,后期的有机旱作生产、种植标准、精深加工和后期产品质量追溯都进行了合理的规范。而且我们主要围绕的是绿色的发展,对小杂粮种植过程中的一些违禁农药,特别是国家明令禁止的农业投入品都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规范和责任。后期对我们整个山西杂粮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品牌和杂粮出口平台建设也进行了相应的规范。
(四)明确了相关制度。首先明确了建立健全小杂粮品牌运营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杂粮品牌的创建上,规范了公用品牌的培育、推介和保护机制。特别是明确已经获得公用品牌持有者应当执行的管理规范,禁止未经授权或者违反管理规范使用杂粮区域公用品牌的一些警示。对品牌造成不良影响的,影响我们整个山西杂粮产业形象的纳入失信主体名单实施失信惩戒。所以对我们整个杂粮产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品牌建设方面我感觉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通过整个生产、加工和销售,营造一个社会共同关注杂粮的氛围。《条例》规定了政府及其部门保障服务措施。《条例》从财政支持、金融保险、人才培养、技术支撑都进行了规范,特别在金融保险方面,一些杂粮小加工企业一些特色的金融产品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所以《山西省小杂粮保护促进条例》出台从整个产业来说对我们整个山西杂粮是又一次机遇。我们希望大家通过普法的宣传,通过对杂粮的学习,希望大家学好、用好、宣传好这部《条例》,为我们山西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继续关注、支持我们山西杂粮产业的发展。
主持人:好的,贺老师,非常感谢您的详细解读。通过您解读《山西省小杂粮保护促进条例》,我们更有信心打好山西杂粮特色优势牌,实现我省小杂粮产业提质增效,推进我省小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非常感谢听众朋友的收听,我们这期节目就到这里,再见!